新教材的推出既令人憧憬又有些忐忑不安。面对多样的文本类型、灵活的任务设计以及更深刻的思维要求,同学们可能会心存疑问:这些变化具体指向哪里?我们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首先要明确,教材改革的根本是对核心素养的深入回应。统编教材中新增的革命文化内容、跨学科学习板块以及整本书阅读环节,都传达出一个信号: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字词句段的记忆,而是需建立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如八年级新增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就需要学生从说明书、新闻报道中提取关键信息,这种能力直接关联于现实生活的信息筛选和应用。 预习环节需进行革命性改革,传统生字词勾画已经无法满足新教材的要求。建议运用“三阶提问法”:第一阶段关注文本的基本信息;第二阶段梳理结构逻辑;第三阶段形成个人思考。这样的层次性思考有助于课堂讨论的深度。 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新教材课后习题常设开放式探究题,例如七年级下册《老王》课后要求结合现实理解“幸运者的愧怍”。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需在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课堂上记录同伴的多元视角,课后用思维导图整合不同观点。特别要注意教材新增的“补白”栏目,这些语法修辞讲解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方法。 展开剩余54%写作训练需抓住新教材的两个重点,一是情境化写作,二是跨媒介表达。建议同学们在素材库中收集不仅仅是文字材料,还要掌握用表格、图示等方式整理论据。 测评体系的变化值得关注,检测题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比重提升至35%,这类题目通常结合流程图、统计图考查信息整合能力,建议将长篇文章转换为图表形式进行训练。 面对传统文化篇目增加的趋势,需建立“古今对话”的意识,学习《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背诵名句,还要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精神在当代的体现,用现代媒介重新解读经典内涵。 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模块是提升综合能力的关键,如七年级“孝亲敬老”专题,建议组队按“策划-执行-复盘”流程完成实践任务。 数字资源的合理运用事半功倍,教育部建设的“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了许多微课,建议根据需求选择观看策略,确保整本书阅读的持续阅读时间。 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在新教材中已有体现,未来测评将减少识记类题目,增加现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考查,要求平日学习中培养迁移应用能力。 教材插图、批注等助学系统常被忽视,如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旁的雪景插图,和《孔乙己》中的夹批,都是解读文本的关键线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教材旨在教会的不只是语文知识,更是一种在复杂信息中保持清醒认知的能力。通过在文言文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在议论文中锤炼思维,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性,这些积累终会转化为应对现实挑战的底气。尽管变化可能带来不适应,但勇敢拥抱变化的人最终会在语文的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星空。 文章来源:https://shdy168.com/ympx/817 发布于:北京市 |